另外两人见状,也轻咳了一声,各自捧着书,旁若无人的继续诵读。二人径自走到最后一排,他们的两张书案前。
王景禹神色自若的取下了自己书箱,和李念仁各自收拾了书案,简略收拾好后,就取出了正在诵读的《文选》读了起来。
李念仁见王景禹如此,原本因为尴尬和冷落有些忐忑的心情稍安,调顺了呼吸,也取出《文选》开始诵读。
中间第二排的两人听着身后的朗诵声,对了个眼神,看了看前面的郭文星,第无数次按捺住想与同窗攀谈两句的心思,继续自己的诵读。
这《文选》世称《昭明文选》,其中选录了历朝的诗文辞赋与文采出众的史论,时风赞之「《文选》烂,秀才半」,是郭秀才私塾重点要求诵读和习背的科举用书之一。
对于这种目标直指所谓文采,却内容陈腐太过的书文,王景禹并不打算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,只准备大致通读一遍,对时文时风有所了解便可。
不多时,甲班的最后一名学子,也是与王景禹一起通过县试的商户之子刘和桂也到了。刘和桂刚一进教室,就熟络的唤了一声:「文星!」
他虽然此前未入私塾,但和他爹一样,在同辈青少年之间人缘不错。
郭文星听到他唤名,放下了手中的书本,中排座位的史文进和郑名当即站起来迎过去,笑着说:「恭喜你通过县考啊,真是不鸣则已丶一鸣惊人!」
刘和桂哈哈笑着揽二人:「都是我那老爹,不过在家里瞎比划着名看了几眼书,他偏要揠苗助长让我提前去考。结果……竟然真的走大运让我给撞上了!现在混进了甲班,以后在学问上可还得文星你多指点指点才是啊!」
郭文星听着顺耳,答道:「指点称不上,不过些微末学识,咱们同窗互相切磋。」
这边气氛融洽,刘和桂带来的书箱由助教和书童帮着整理,桌案位置就是第一排郭文星左手的那一处。
刘和桂在通过了县试后,并未第一时间入私塾,而是在他爹的要求下,随他爹出门走了一单货。
因此这还是他中了童生后第一天入私塾,他取出了家里给他准备的水纹纸和一笏松烟墨,挨个送了郭文星和这两个学子,作为同班的见面礼。
接着,就在三人的注视下,拿着其中两份,走到最后一排:「景禹丶念仁你们可真早啊!」
王景禹也不推辞,起身谢了刘和桂的礼:「多谢。今后同班为学,不必客气。」
待刘和桂在这里寒暄完,郭文星等三人已经重新坐回了书案,他自己的书案也已经归置好。他走回去,又冲邻桌的郭文星飞了个哥俩好的眼神,就像模像样的取出书本,摇头晃脑也读了起来。
辰时三刻,郭秀才步入了甲班教室。
甲班虽然在之前就有三名学生,但以往夫子的教课内容,几乎完全是按着郭文星的进度量身打造,他们这甲班,差不多就是郭文星一人的课堂。
郭文星可以随时发问,郭教授也会根据郭文星的理解和练习情况,随时减慢或者加快教授的进程。另外两人差不多就是全程陪跑,因此除了听郭教授讲课,只能在课下百般讨好郭文星,求他对两人不甚明了的内容指点一二。
这一次,因着又有新的三人入班,郭教授总算考虑了他们这些进度滞后的学生,分出了一部分内容用来回顾和巩固基础所学,以及按照段知县校正过的纲要讲授新的内容。
但段知县毕竟不能派了人日日时时监督,郭秀才若有心偏向谁,还是容易的很。
一上午的授课,郭秀才讲授考校《诗格》和《作义要诀》中的内容,对于郭文星的提问无所不答,偶尔也会对刘史郑三人的疑问做解释。
李念仁一开始入班时,曾经尝试着想要提问,都被郭秀才冷眼忽略后,渐渐也习惯和沉默了下来,只听讲不发问。
课后再同王景禹和爷爷共同探讨疑问不解之处,又或者借偶尔拜访知县之机求问。
上午的授课完毕,郭秀才临走前,安排他们下午在助教的看管下练字丶作文丶墨经。李念仁收拾了自己的书本笔墨,与王景禹一起出了私塾,寻了间街边食摊,一人要了一碗餺飥。
等着餺飥端上来的时间,李念仁不自禁的叹了口气。
时隔两月,初中童生的兴奋逐渐褪却,眼下在李念仁心中,已全部都是对未来长路的忐忑和不自信。
虽然他考过了县试,举家欢欣,但继续供他往下念,就意味着全家都要背负起更大负担。
就例如现在,私塾内不允许用手指蘸水写字,需要更多的书本纸张笔墨的消耗,每三个月要交的私塾费丶给郭秀才的束修,逢时过节要给县师丶郭秀才的拜礼,以及自己在县里每日中午吃食饮用的花费,对他们家而言,都是举家省吃俭用丶日夜辛劳才能换来的。
若不能继续学有所成,真不知道要如何面对一家人的辛苦和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