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短短两三个月之间,王景禹从两路安抚使的高位之上,突然被去职,即将接受调查问罪的消息,无异一桶火药点爆了太康州与临南县上下。
临南县县衙大门前,聚拢了成百上千的百姓。
他们如今都是面堂红润丶衣着整洁体面,优渥的生活使得每一个人勤劳付出的同时,得到了良好的滋养与照顾。今日,他们整整齐齐丶义愤填膺的来到大门外,向临南县知县举问。
李立田丶刘兴业丶秋娘子丶王二水丶刘彩云众人,当中站立。
李立田道:「知县大人!朝廷要将王大人拿回京师,以汾河水患之事调查问罪,朝廷是依法依律而行,我等并无怨言。可是,如今流言汹汹而传的,是王大人在河东路境内倒行逆施,不仅是汾州水患的根源所在,还在水患发生后,不顾百姓性命与财产的安全,谎报灾情期满朝廷,这等匪夷所思的污蔑,我等绝对不会相信!王大人生长于临南县,这么多年来,他的所作所为与品性,我们所有人有目共睹,这绝对不可能是他所为!」
他说话之时,一旁几人态度坚定,适时应和。
临南县知县当然也知道,这件事对于临南县对于太康州来说,是何等天塌地陷一般的大事。对今日到了衙门前的这些人,也必须要妥当应对,他道:「不才至临南县为官,已愈二载,怎会不理解几位的心情?」
「李兄说的不错,王大人定然不是这等会罔顾我们贫民普通百姓性命之人。只是,一切都要讲证据,要按照咱们大景朝的律法来办事。谣言不可怕,可怕的是王大人的清白,不得澄清!」
刘兴业几人并不否认,接口道:「大人所说有理,我们今日来到这里,也并非是不顾律法,肆意为王大人呐喊。反而希望从知县大人您这里开始,向上求的就是,公开公平,一切依律法与情理办事!我们相信,只要朝廷能够做到这一点,王大人最终绝对能够赢得他的清白!」
秋娘子也道:「只要朝廷按律公平公开的审查,不操之于暗室,关于汾河水患之事,我们都有王大人积极治水治患的实证。无论是朝廷需要我等携带证据上京配合调查,还是上交证据证词,我们都别无二话。」
王二水丶刘彩云也道:「正是,需要我们配合做什么,都在所不辞。」
元四丶牛二在汾州水患消息传来之初,就已经完全坐不住了,给太原府的王母通了信,要赶往太原府。
牛二原本一直想时时刻刻的跟在王景禹身边,继续听他使唤,可当初王景禹不同意,一定要让他留下,走他自己的路,经营他自己的人生。
但现而今,大郎遇了事,他牛二哪怕是去当牛做马的跑腿儿,也坐不到还留在太康州不闻不问。
「好好,不才明白。放心,我身为临南县知县,断不会为了一身之苟安,而在此危难之际,弃置王大人于不顾。我已经写好了奏章,明天就去太康州州衙,请知州大人一起,联名上章,要求朝廷公开汾河水务调查全程丶王大人回京之后的调查全程细节,过明堂,论明证,要审的令所有人心服口服。」
知县的保证,令今日围聚在县衙门前的百姓暂时散去。
不是李立田等人对现任知县百分之百的信任,而是他们清楚,知县深知今日来到县衙前的这些人,对于临南县知县而言,代表了什么样的力量。
他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,做出两面三刀的事情,无疑是将自己在临南县丶太康州乃至京东西路的官途都全部葬送掉。
临南县知县也很清楚这一点,但凡是来到这里为官,就已经与这些人深度绑定在了一起。
如果没有方才那些人,他想要在临南县丶太康州有所施为,几乎已经是寸步难行。
这倒不是说,李立田他们会在平日有意架空和为难他,而是今时不同往日,现在的确是发生了触及到他们底线的事情。
京师,翰林院。
杜子烨丶常笃丶崔铭丶李念仁聚首在一起,就汾州水患一事,共同商议对策。
李念仁是第一次与王景禹的至交同年聚首,此前王景禹就曾经说过,他除了一位胞弟丶一位堂弟以外,还有一个异性兄弟,今天经过崔铭介绍,大家简短的叙了年齿,便直奔主题。
「汾州之事,显然是蔡相等人,有一次针对安人的刻意诬陷。」常笃当先道:「隐瞒丶谎报灾情,倒行逆施导致水患发生,简直是信口雌黄!我常笃敢用头上这一颗脑袋作保,安人绝对不是会做出这种事情的人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