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情况,他们很能理解。
不要说分封制下存在这样的问题,就算是在大一统王朝,如果让一个地方官员同时掌握了财权、军权、行政权,那其很大概率会滋生野心。
就比如大唐的节度使,最后就变成割据藩镇。
【该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来解决分封诸侯的弊端,就是先秦思想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。】
【包括后来诸子百家的争鸣,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】
【至此,也就引出一个关键人物,西周的丞相周公旦。】
【他发现分封制的弊端后,就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,增加了一套礼乐制度。】
【大意按照天子、诸侯、清大夫以及臣民的等级秩序,制定了不同的礼乐标准和规范。】
【目的就是从整个社会制度上,彻底断绝诸侯篡位的合法性。】
【其实也就是要让社会达成一种共识:“天子是上天之子,诸侯实力再强大,也不可能算夺或自称天子!”】
弹幕评论飞出:
“翻译一下:礼其实就是规矩规则,类似于今天的法律制度,乐则是舆论工具,以音乐、艺术的方式向社会传递规则,影响人们的思维,促使人们按照礼来办事,双管齐下,确保社会稳定。”
“简单说,就是以各种手段搞阶级固化,建立稳定的社会形态。”
“有一说一,周公旦在那个时代,能搞出这一套东西,还是很厉害的。”
“确实,以现在的观点来看,搞阶级固化是反动的,但在当时,确实算先进理论。”
“但是,想要用道德规范,去解决诸侯割据的隐患,几乎是不太可能的。”
“说白了,天子,兵强马壮者当为之,宁有种耶?”
大唐太宗位面。
李世民看着高空巨幕,眼泛思索之色。
对于礼乐,他一贯是重视的。
因为他认为提倡礼乐,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,令百姓安居乐业。
为此,他还下诏设立了,太常寺和光禄寺,这两个负责国家礼乐制度建设,和监督管理乐事务的机构。
只不过,他提倡礼乐,与周公旦的目的并不一样。
周公旦是将其用来作为,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制度与手段。
而他只是将其当做一种,巩固国家统治的辅助手段。
从内心来说,他并不认为礼乐这种东西,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。
【但是道德往往只能规范那些遵守道德的人!】
【列国之所以遵从周礼,完全是因为周王朝实力强大,所以等这种实力衰减后,就自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。】
【在这一时期,地方诸侯征战不休,底层百姓苦不堪言,很多新的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出来。】
【周公旦的那一套解决方案已经行不通了,需要新的方案。】
【于是,诸子百家开始纷纷出现,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。】
【道家给出的方案是无为而治;儒家给出的方案是克己复礼;墨家给出的方案是兼爱非攻;法家给出的方案是富国强兵、以法治国。】
【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相对比较极端的思想家。】
【比如说杨朱主张“贵己”,做事不拔一毛,不取一毫。】
【再比如邹子提出阴阳五行的概念,主张所有人都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,别跟老天爷拧着来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