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一、胡亥算位的时候,这些人被轻松一网打尽,毫无反抗之力。
其二、没有诸侯王镇压四方,当天下人反秦时,中央朝廷得不得支援。
基于上述考虑,他才选择分封自己的儿子及兄弟到各地为王。
这样一来,如果大汉中央朝廷遇到危机,血缘关系的同姓诸侯王会起兵,来维护大汉的统治。
可未曾想到,这些诸侯王日后却成为了祸乱之源。
显然,他的原本构想,是存在很大问题的。
刘邦坐在龙椅上,陷入沉思之中。
【以上就是先秦到汉初的路线争斗,和儒家没有太大关系。】
【而儒家什么时候登场的呢?】
【在刘邦打下江山后,曾根据二十级军功爵制度赏赐手下,最高的列侯,低的叫公士。】
【公士至少也能分到2500平宅地,以及1500亩田地。】
【这些分到土地的人,就是封建王朝的首批士族门阀。】
【他们大量的兼并土地,躲避税收,致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,国库日渐空虚,国力大幅衰退。】
【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,外有匈奴的侵扰,内有诸侯的隐患,整个帝国已经外强中干。】
【所以,董仲舒才提出了“限田制”,目的就是为遏制士族的发展。】
【可不管是对抗士族,还是讨伐匈奴,清理诸侯,首先都要保证皇帝手中有绝对的权力。】
【可只有提倡“集权制”的法家,才能帮皇帝解决实际问题。】
【但是汉朝建立的初衷,就是消灭推崇法家的大秦,它们之间有不可共存的关系。】
【那怎么办呢?】
【改造儒家,然后独尊儒术!】
【董仲舒改造儒家有三个重点。】
【第一个是,大一统,出自儒家的《公羊春秋》,为“外儒内法”的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。】
【第二个是,天人感应、君权天授,出自阴阳家的思想,这就通过神话皇权的方式,证明了帝王统治的合法性。】
【第三个是,三纲五常,制定了一套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父为妻纲的等级秩序。】
【除此以外,董仲舒还吸收了道家、墨家、法家等各派的一部分思想,比如吸取道家对“有”,“无”的认识,论证了君臣之间的体用关系,又比如主张建立完善的律法等。】
【此时,董仲舒的儒家,就已经完全偏离了先秦儒家的思想。】
弹幕评论飞出:
“好家伙,属于是究极缝合怪了。”
“所以,罢黜百家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,应该是融合百家才对。”
“低情商:缝合怪;高情商:集大成者。”
“虽然是缝合,但能自己建立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,把这些说法都融合在一起,这也很厉害的。”
“有一说一,三纲五常这套东西禁锢思想,对华夏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。”
“虽然但是,三纲之说是韩非子提出的,他说“臣事君,子事父,妻事夫,三者顺则天下治,三者逆则天下乱”,而五常之说,都不是董仲舒原创的。”
“董仲舒把这些思想都魔改了,变成了君权至上,要绝对服从君权的理论。”
“那倒也不是,董仲舒还是留了一个“天人感应”的口子,用这套说法来约束皇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