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帝对于两个儿子持同样的想法也有些意外,他未置可否,而是看向萧恪道:“允宁,你认为该如何?”
萧恪淡淡回道:“两位殿下所言亦是臣所想,北境之事牵涉之广不可轻视。至于阮大人所言通政司官员之事,臣以为是小事。既是爱搬弄是非之人,便将其打回原籍,免扰圣听就是。”
“……”齐帝并未应下,而是看向其他亲信臣子,“其他卿家如何看北境之事?”
太子和三皇子都言北境要查,其他无利益纠葛之人自不会专门和三位皇亲对着干,稀稀拉拉地表示赞同使人去北境查上一查。
唯有一两人直言不知,哪边都不站。
虽不是刻意为之,但却俨然成了一副同萧恪同进退的局势。阮高良出了不少汗,不为旁的,盖因他此刻方觉自己言行与旁人相悖,反倒显得他有些旁的心思。
好在齐帝此刻心思都在北境之事上,并未猜疑于他。
“难得众卿心思一致,这燕州之行确是必须。只是该派何人前去,众卿可有个章程?”
齐帝虽是应允了此事,但言语间似乎对群臣言辞一致甚为怀疑,这本也是这位皇帝素日的心胸与作风。往日众人事不关己便做不知,可今日轮到自己了,却没办法将自己摘干净,但这人选同样难办。
“陛下,臣愿往。”
萧恪才开口,便有人跳出来反对道:“陛下,燕郡王年纪尚小。北境局势难辨,臣恐燕郡王难以胜任。”
“陛下!臣也附议。燕郡王年纪尚小,难以担此大任!”一人起了阻拦的头儿,便有旁人跟上。那些个车轱辘话说来说去不过拦着不让萧恪去,可齐帝再问人选时,一个个偏又成了锯了嘴的葫芦,半晌说不出个所以然。
人心便是如此矛盾复杂。
齐帝先前言语不善时无人敢应,多的是怕这股无名火烧到自己头上,得不偿失。可一旦有人愿意主动担下,先前犹豫的人又觉是旁人主动必是有隐瞒,想着趁机占些个他们不知道的便宜。有此心思促动下,他们无论如何都得拦上一两回,教彼此都不痛快,心里才似乎能平衡些。
而萧恪要得便是他们这般“阻拦”。他上辈子终其一生都在钻营如何讨得齐帝欢心,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。是而他清楚,越是逆着齐帝的心思,越是能让他下定决心。
不必萧恪多费口舌,等着那些人互咬一会儿便可如愿。
果不其然。听腻了臣子争辩的齐帝一拍御案,显然已是怒气忍到了极点,当即便道:“此事便依允宁所禀,择日代朕前往燕州探查虚实。董琦,依朕所言拟份旨来。”
“是,臣遵旨。”
“谢陛下,只是臣仍有一事。”
“嗯?允宁还有何事要奏?”
萧恪直言:“通政司参议蒙泽却如阮大人所言,有混淆奏折之举,不可轻轻放过,恐日后人人学之。臣受陛下所托,统掌通政司事务,故而想向陛下请旨,将此人调离京城,赶去做州府别驾,将功折罪。如此既可彰显陛下恩威并施,也教百官日后勤勉恭谨,忠心侍上。”
“准了,你看着办便是。”北境这事闹得沸沸扬扬,确实需要有人来担责任,萧恪所提无关大局。何况一个微末小官,齐帝并不在意,直言今日疲乏,挥挥手便命众臣退下。
“臣等告退。”
萧恪方才是站在太子和三皇子之后,皇帝摆驾离开,他自然是退后几步让出路来,等太子和三皇子先走。
萧定昊经过萧恪身边时却故意停下脚步,和善拍了拍对方的肩道:“允宁只管去便是。京中一切若是有何难处,只管让你府中人来寻本宫。”
三皇子在后面听得一肚子火,只是权贵重臣皆在,他也不好当面给太子甩脸子,只是走的时候也学着太子的模样拍了拍萧恪的肩,嘱咐上一两句,拉拢之意显而易见。
他二人话中之意截然不同,可看在旁人眼里,便是太子与三皇子争相拉拢燕郡王。
要知道半年以前,萧恪还是无权无势、空有郡王衔的皇亲而已。不知不觉中,竟已成了两位皇子争相拉拢之人,再回想起方才齐帝对他的亲近称呼,其他权贵重臣瞧萧恪的眼神立刻就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