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蛋知道两人是约好了要一起上县城考试,又头一次亲眼见了二人这般你来我往背诵书本的样子,心底着实是欣羡。
但也清楚他们家的
情况,是供不了他读书的,倒也不会过多思虑自寻烦恼。
往后他好好干,说不定真像大哥说的,能送二狗去念一念!
见李念仁要走,就熟络的上前,送他到院门口:「就你和我大哥这学问,明日里那什么县试必然不在话下,你夜里就安心睡个踏实觉,慢走啊!」
至和六年春三月,十二岁的王景禹与十一岁的李念仁,在送行的李长发陪伴下,来到了临南县衙前。
几经波折,他们终于攀越了农家子弟读书的第一道龙门。
半个时辰后,即将开启的,是正式的科考升级之路。
根据提前公布的县试公告,本次县试将共考两天,一天一场。
考试的内容分别是贴经丶墨义丶经义丶诗赋和算术;所问题目的范围,也都在已公布的十几册经义诗赋典籍范围内,并不会过度发散。
考试的地点就设置在县衙二门内的夫子院中,院子门口加设了一座简易的木栅辕门,寓意「龙门」,所有参考学子携检视过的书箱,经此龙门进入考场。
知县大人率众吏,亲自监考。
段岭迈进县试的夫子院,扫了一眼参考的众学子。
经过鞭春那日一番宣讲,截止到县试投名那日,整个临南县总算凑足了近三十名参考者。参考之人年龄参差不齐,其中有一半是壮年抑或花甲年岁之人。
段岭按下心中淡淡的怅然,不动声色的负手立于前排。
他清了清嗓,没有在主位坐下,朗声道:「国家取士,将欲得人才也。经义策论乃国士之本,凡学子,务求经典熟稔于心丶随取随用,义理通达丶通经致用,故试墨义丶贴经与经义;舒怀言志丶唱乐礼交,故试诗赋;文理优长丶筹算应用,故试算术。本县学子虽少,但取才之礼不可废,县试共试两场,分两日,首日试省题诗丶墨义丶贴经,次日试经义丶算术。望各位学子谨守礼义,皆能学有所得。」
语毕,县衙公人执了考题贴板,为所有学子展示第一日的试题。
王景禹抬了眼看试题。
题一:以《春夜喜雨》为题,作省题诗一首,五言六韵,不限韵脚。
题二:帖《论语》《尔雅》《孝经》六十帖,对《春秋》或《礼记》《尚书》墨义三十条。
省题诗即试贴诗,是专用于科考的诗,而所谓「墨义」相当于现代的默写,「贴经」相当于现代的填空。
试题一露面,考场内当即就响起了学子的惊呼声。
盖因,这贴经和墨义的量也太大了些!
第43章
这不仅要参考的学子对点墨到的这几篇文熟背于心,还要能在这一整天的时间内,书写不停,才能整齐的默写完毕。
李念仁也四下张望了一圈,只见大部分都面带惊愕和苦恼,尤其那几名年岁已长的参考学子,愁苦更甚。他特意留心了另一名参考的少年,据说是县里郭秀才家的长孙,也皱了皱眉,面色不虞,强忍着像是要说些什么。
最后他又转向了王景禹,却见他面色平静,丝毫没受到影响,此时已经研好了墨,铺展压平自己的试纸,准备开始默写。
李念仁一凛,忙停止了四下的张望,深吸几口气坐直了身子,心里温习着第一篇孝经,开始研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