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文星也跟着看完了两人的试卷,一张脸写满了不可置信,却又不得不信。
他穿过人群,望了望十几步开外,欣喜的与李村正交谈的两名少年,一时五味杂陈。
陈达力站在郭氏和郭老秀才身侧,一见王景禹出来,便忍不住频频眉目传情,一心想上前好赖搭两句话,却也看着岳父和郭氏的脸面未曾动作。
这次中了童生的第四人刘和桂,已近二十岁年纪。
原是临南县西乡子弟,家里开了个食坊,平日里整治些菜蔬酒馔果品,倒是与这些乡都保和县吏团伙的关系不错。
知县段岭从县试结果张贴出来的时候,就一直在布告栏不远处等候。
这时他面带微笑,对通过了县试的四名学子道:「本县为通过县试的学子举办了烧尾宴,四位新晋童生即时便可移步入后衙。」
当即便有几名县衙公人来请四人入后衙,主簿王端也在此列。
王端此时目露赞赏,王景禹也淡定对他施了一礼,王主簿颔首:「知县大人已于后衙扫榻以待,请吧。」
四人在公人的指引下,穿过县衙首门二门,再经过一道内宅门,一道院墙,来到了县衙后堂。
这后衙是专供历任县令到任后临时居住的,按照大景朝官舍的标准建制,规规矩矩的二进小院,前院用于县令非正式的日常接引丶会见,后院为私宅家用,有官舍四五间。
之前王主簿因头上空悬着知县之位,并未曾住过这县衙后的官舍。
直到段知县上任,才加紧整修一番。
几人进来时,前院院内已摆起了一桌酒席,知县段岭则立于席前等候。
接引的公人退了出去,只留下随从一名。
段岭引四人落了座,先提了一杯:「鱼跃龙门,雷为烧尾。恭贺几位出案有名,正式走出了漫漫杏园求学路的第一步。谨以水酒一杯,聊表贺意。」
第45章
王景禹丶李念仁丶郭文星及刘和桂四人,均举起了酒杯:「多谢知县大人。」
临南县地处偏僻,精致吃食不易见,知县这桌宴,倒是颇花了些心思,饭食点心有饊子丶花圆面片,菜肴羹汤有葱醋鸡丶羊皮花丝丶六斋酱肉丶秀丸汤丶清凉碎,另有两道临南县特色山野蒸菜。
段岭虽进士及第多年,却因一直沉于下僚,入不敷出的时候多,这桌宴花费他不少存粮。
这等详情落座的四人并不知晓,知县提杯后,大家各样菜色吃过一轮。段岭的视线就落在了右手位的王景禹身上。
四名童生的家状,他早已经看过,也在鞭春那日就已知道,这拿了县试案首位的王景禹,家境出身在这临南县都是最困苦的一类。
这少年不过十二岁,不光带着一家弱小活了自身,还读了书,一试即获案首。
再联想几次见面,王景禹给他的印象,以及他的县试文章,墨义丶贴经丶算术皆一字一题都不差,诗赋中规中矩丶无甚精巧典故和华美辞藻,但颇有意味,就农事不负农时而论,言之有物。
即贴合他的出身,又彰显出他在这些日复一日的日常农事中,也常做思考。
他对自己亲自主持的第一场县试,就能为大景朝选出这样前途无量的后进之辈十分欣喜,也对王景禹十分好奇,想与其亲近交谈,并略尽县师之力,助其能在后面的科考路上,走的更加顺遂久远。
王景禹注意到了知的目光,当即停箸,满了一杯茶。
他们作为出案的童生,主持这场县试的县令就是他们的县师,这种师生的名分是要跟随一辈子的,这场宴上他们几人也都要行正式的拜师礼。
他举杯起身,立于桌案前,躬身道:「学生谨谢县师设宴,今后敬启尊师赐教,不胜荣幸。」
段岭对他满意的不能再满意,也不拿那些让学子手持茶盏躬请师教,再考问学识的作派,丝毫不掩饰欢喜之意,当即接过了茶盏,轻轻拂过漂浮的茶叶,喝了一口。
放下茶盏,段岭也起身离席,捉住了王景禹的臂膀:「好。本县可得弟子如景禹,亦感畅怀!」
王景禹也喜于这位知县的性情,再拜方入席。
接下来,另外三人也依次一一向段岭施礼。
酒菜两巡,段岭放下酒杯,捋了把黑密的胡须,面色略忧:「按制,你们通过了县试就可经举荐入县学,只是大景朝的官学尚不够普及,如今也就是一些在两百生员以上的县城才会设置。临南县户只千馀,生员不过三五十,自是没有县学的,本县就学郭秀才的私塾也可去得。」
说到这里,他特意向着王景禹和李念仁解释:「我知你二人一直随从老村正李长发听学,你们这般优秀,老村正的学识和能力人人瞩目。然,目下的朝制如此,再往后的府试乡试,必须得有官学的就学记录。本县虽没有正式的官学,但郭秀才是出身学究科的秀才,他办的私塾经了奏请,学时也受认可。因此,为长远计,你们还是暂入郭家私塾就读为好。」
(。)
: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