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一想到保成和掌珠从前如此亲密,等到谈婚论嫁却只剩下国事和大局,心中不免唏嘘。
他与元后也是政治联姻,婚后委实磨合了一段时间,才相知相爱。轮到他们的儿子,他希望保成能避开那段不愉快的磨合期,娶自己心仪女子为妻。
所以他让人早早放出风去,并请太皇太后亲自把关。经过一番相看,太皇太后选中了两家姑娘,一个来自科尔沁,一个便是石家的姑娘。
依着太皇太后意思,先帝废后有些对不住科尔沁,他登基时为了稳定朝局,不得不迎娶索尼孙女,轮到太子娶妻,怎么也要给蒙古那边一点补偿。
太皇太后英明一世,老了反而念旧,有些糊涂了。
先帝登基时国家不稳,既害怕失去蒙古支持,又怕其在背后捅刀子,这才继续与蒙古联姻。轮到他登基,朝局不稳,必须笼络八旗勋贵,形成相互制衡,避免一家独大,便与赫舍里家联姻。
到保成这一辈,国家稳定,朝局安稳,最大的威胁不是蒙古,也不是八旗勋贵,而是汉人。
这也是他格外看好石家的原因。
石文炳其人,做人做事都非常低调,却在任上得到了汉人的推崇。
不是汉军旗,而是最普通的汉人百姓。
如果说先帝是开国之君,他是治世之君,那么保成就要做守成之君。
守好大清这片江山,最重要的便是稳住汉人,甚至得到他们爱戴与支持。
这一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可石文炳就做得非常出色。
他驻防杭州的时候,百姓家中为他立生祠。调去福州做将军,更是在当地一呼百应,客家女首富主动上门服侍,连名分都不要。
太子需要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岳父,朝廷也需要这样一位被汉人推崇的国仗。
于是他和太皇太后产生了分歧。
不好驳了太皇太后的面子,便说让保成自己选,他选谁就是谁。
太皇太后先安排保成见科尔沁送来的姑娘,哄着保成和她玩,见两人相处融洽,这才安排石家女进宫。谁知保成当天就反悔了,吵着嚷着将石家女留在宫中。
「她有热症,身子骨不好,如何伺候我呀?」太皇太后被保成吵得头疼,忍不住问他。
保成却说:「她伺候不了您,我替她伺候您,可好?」
太皇太后也没了脾气,只得让人将科尔沁姑娘送回,留了石家大姑娘在身边。
说是进宫伺候太皇太后,那石家大姑娘三天两头地病,反倒沾了太皇太后光,看太医比在家中方便许多。
保成也信守承诺,见天往慈宁宫跑,承欢太皇太后膝下。
「他哪里是来给我请安的,分明是来看掌珠。」太皇太后当着他的面打趣,之后又忧虑起来,「能娶一个自己喜欢,固然是好,可若是把温柔乡变成了英雄冢,就得不偿失。」
他知道太皇太后被董鄂妃吓怕了,话里话外都在影射先帝。
「您老人家担忧不无道理,可我看掌珠倒是个心里有数。」他只得安慰太皇太后。
然而太皇太后并没有被安慰到:「当年董鄂妃在外头的名儿也好得很呐。」
看他一眼,又叹息着说:「回头得空儿,我得考一考那孩子。若她也如保成那般情根深种,这桩姻缘还得斟酌着办。若不是,便可无忧了。」
一直等到太皇太后病重,康熙才得准信儿。
「还是皇上看人准,那孩子是个好的,咱们保成啊比先帝有福气。」太皇太后说完这话没过多久便去了。
之后事态的发展,果真如她老人家所言。
至高至明日月,至亲至疏夫妻。
康熙看向胤礽:「先封乡君,事成之后再论。」
胤礽目的达到,也没坚持,听康熙又说:「此事已了,你也该收收心回南书房观政。」
圣旨在年前颁下,石家人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得头晕眼花,其中也包括石静本人。
她制药事,石家压根儿没几个人关注。就是她身边服侍的,也只知道她每天都去小书房,一关就是多半天。至于在做什么,谁也说不清楚。
皇上去年得了疟病,尽管对外保密,石家人还是听说了,后来又听说太子正带着洋人炮制可以治疟病的药。
(。)
: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