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后故意扭头看了眼一旁的王景禹,眼里都是嘚瑟。
王景禹笑了笑,听李长发让他背三字经「考世系」之前的段落,便清了嗓,规规矩矩的把这几段背了。
「人之初……
《论语》者,二十篇,群弟子,记善言……
《孝经》通,四书熟,如六经,始可读……
有《连山》,有《归藏》,有《周易》,三易详……
经既明,方读子,撮其要,记其事……
经子通,读诸史,考世系,知终始……
自羲农,至皇帝,号三皇,居上世……」
王景禹内里一个三十的成人芯,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背这三字经会有些不伦不类。
可真正学了起来又发现,这些在古代孩童必学的国学启蒙经典,其中也有许多古代的常识普及,是他在现代十分生疏的。
因此学起来倒并不觉枯燥,颇有一番乐趣和收获。
比如,这一段三字经背下来,就把读书人科考最要紧的经典书目串了一遍,他不仅大概清楚了这些必读的书目单,甚至也知道了古人对于这些书籍的学习建议。
很适合他这个阶段的扫盲。
李长发虽教孙子读书,可家里真正购买的书籍却很少。
尤其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《声律启蒙》这种篇幅短小的蒙书,都是李长发自己凭着记忆,再经过去书店默默核对后,自己默写下来的。
这本三字经,王景禹早在第一天李长发逐字逐句教他念诵一遍的时候,就已经全文记住了。
此时,却也并不显露。
而是中规中矩,略比李长发要求的多背了两个小段,正是今日老村正新讲的内容。
听王家大郎毫不迟滞的完成了背诵,李长发已然十分欣喜。
李念仁刚才那一丝骄傲也有点撑不住,毕竟,他最开始背三字经的时候,可是磕磕绊绊的,背了半个多月才背到这里。
可王家大郎,一共才来了七八日。
听说他不来的时候,还得做许多许多的家务和农活。
李长发也看在眼里,清楚的意识到,他幼孙的资质比起王家大郎,怕是要差上几个档。
好在他的孙子没受到什么打击,反而在有人一起读书后,比之前积极多了,各种找小藉口溜出去的次数也少了,并且还生出了要比拼比拼的心劲。
李长发赞赏道:「毫无滞涩,一字不差。甚好!真没想到,大哥儿你读书竟如此有天分,若是能坚持下去,几年后,在咱们临南县考出个功名来,怕不是什么难事!」
王景禹不知道这里孩童读书是个什么样的进展,他已经有意控制自己暂不过分突出,没想到还是引得老村正这般感叹。
听李长发言辞间又有些伤感,王景禹忙道:「村正爷爷不要伤怀,小子眼下读书只求明理,至于考取功名这样的事情,并不奢求。」
在孩子面前,李长发也不想过多受到情绪影响,摆了摆手:「好好,咱们不说这个。」
「不过,村正爷爷,小子也确实好奇,咱们临南县,甚至是大景朝,如果读书参加科考究竟都是个什么步骤呢?不若今晚您给小子们讲一讲。」王景禹问道。
「好。」李长发喜欢他,对他提出的问题很愿意回答。
况且,这本也是他早晚要同他的孙子讲的内容。
「在咱们大景朝,读书人的科考路那可是长着呐!咱先不说那些远在天边的举人丶进士老爷们,就说沙场的第一关——童生试。这童生试呢,共分两场:县试丶州府试,顾名思义,县试就是县级组织的考试,是读书人要过的第一关,通过了这场考试,就是童生。州府试则是由州衙组织的复试,通过考试即成秀才。」
他视线转向王景禹,认真道:「读书就能明理这是大哥儿你如今体会到的益处,但更多人读书参考,求得并不只是这种身心之益丶求知之乐,而是为了财富地位等等的好处。只要通过了这些考试,就能获得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