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文会的题目,为表公平,由书院和州学各派两名教授,在州衙崔涵为首的主学事参军的几名幕职官主持调解下,共同担任出题官,效仿科考的锁院制,提前单独辟出了住处,直到文会论战结束,都不可以与外界接触,以防泄题。
这一场文会论战,对于参会的学子限制了范围,允准参会的只能是会注籍参加至和十年发解试的学子。
王景禹并不在此列。
张蕴长和主讲颜永安,都出面参与了此次文会的出题。
而张蕴长在离开书院前,特点了王景禹作为此次文会论战,学院方指导教席的一员。
王景禹踩着冷硬的青灰石砖,转过两道小径,到了书院杜学正的书斋内,方一阖上门,杜学正就迫不及待的招呼他。
「安人啊,快来!就等你了。」
张山长不在,杜嘉佑就是书院众讲师学子的领袖。
解额之事,从一开始书院要如何应对,到此次论战的发起,书院与州学双方对赌的条件丶论战的选址丶论战的形式和选题,杜嘉佑都十分清楚王景禹在其中起到的作用,因此对他也完全不见外。
另几位主讲却不知前情,诧异的看着明显只有十五六岁的,众教席当中唯一的一名学子王景禹。
今科进士一班的寇主讲问道:「这不是进士三班的安人?」
王景禹向他问好:「正是学生,寇主讲。」
寇主讲冲他回了礼,照旧疑惑的看向杜学正:「稼由,这怎么回事?安人怎么也来了?据我所知,安人所在的进士三班,都是不准备参加这一科解试的学子吧?」
杜嘉佑不慌不忙道:「是这样的,安人此来,是受了张山长嘱托,与我等共筹书院文会一事。」
寇主讲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,不可置信的再次看了看,这位入书院两年,尚未及弱冠之龄的年轻学子。
王景禹再次向寇主讲颔了首,表示的确如此,便安稳的坐在炉火旁空置的一把椅子上。
对于几位主讲的诧异,自是早就在预料之中。
杜学正知道,若是他此时空口来解释,也是多此一举。
毕竟,不用多久,这几位主讲们,就会同大雪之夜的他一样,明白何以为此了。
杜学正径直道:「这一次的公开比试,既是就发解试解额一事展开的,且我们放弃了一部分出题内容的主动权,那比试的内容必定更倾向于科考应试,作诗丶
作赋丶经义丶策论以此为主,适当延展。以文为纲,六艺之中的书丶礼丶数皆是可比试的内容。」
既开始说了正题,寇主讲也不再纠结于为何王景禹会在此,想了想道:「稼由说的不错,如此,文会大致的内容就是这些了。只是这一次既然是公开在闹市之中,接受全城百姓的评点,那么,经义丶策论类也不适宜纸面书作,当以口辩为主。」
杜学正颔首赞同:「既是口辩,我书院就不会势弱。就说书院那间讲理堂中,学子们自发的论辩从未间断过,这本就是我们雎阳书院一直以来的学风。」
其他几位主讲对此都是赞成的:「不错。」
既然是与越来越专职于科考举业的州学比试,的确根本不担心比试的内容会过度发散。
恐怕就连经义和策论的范围,都要被死死的限定在六经或九经之内。
听斋内几名教授简单议论过后,王景禹方接话道:「此次文会,原是我书院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,所促成之局,甚至也有几名学子参与了整个促成的过程。州衙再次调整解额一事,书院上下,同仇敌忾,于放手一搏,为自己丶为书院博出一个前程这件事,也是上下一心的。」
「虽然书院学子对于自己多年苦学,都有些着基本的底气,在诸位先生看来,也对此一论战颇有信心。只是,安人也是今日方知,州学多年来对书院的全面压制,已然刻进了学子们的骨髓中。」
说到这里,他拿出了一张报名登记小册,先递给了杜学正。
「到了真正需要有人出头上场,与州学正面相抗之时,众学子心底常年被压制的不自信,就冒头了。」
杜学正接过一看,也不禁皱起了眉头。
全院上下,此次注籍参考的学子总有逾百之众。可这张薄薄的报名纸上,只写了七八人之数。
这是在文会之事初初定下,张山长尚未离开书院之前,就在书院发布的,叫学子们先行报名文会的名册。
此前书院上下,众议沸腾,他和张山长俱是没料到,会出现这等局面!
在几位主讲分别阅看报名单时,王景禹继续分析道:「想必,在我书院学子看来,一来州学常年专营钻研此类经典,其注籍参考的学子数量,也贰倍于我书院,二来在州府和提举司的支持下,州学常有名儒名士讲学,就比如现在,除了六大常驻教授,还另有特为开科之年所延请的三位大儒在学。且典籍文献的储备量,也远超书院藏书楼百年来所存的书籍,其学子得到的支持程度是远高于书院的。」
杜嘉佑眉头微锁:「可是论战所涉题类不少,我们这不足十名的学生,怕是不足以应对。若我等以先生的身份,点选各班学生参会,以我院学子尊师之风,必是无人会拒绝。只是……」
寇主讲接上了他未讲完的话:「临境近敌,务在厉气。」
他忧虑的叹了口气:「我书院尚未出战,己方的气势先弱了三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