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连知州大人和众位学子都不曾特设专座。
至于今日这场比试,所请定的助审助评的官员名士,同样分别设置座位,安排在台上即可。
无论是比试,还是评判,都是面向观众的一场公开表演。
甚至
……
王景禹又看了看台前设置的两座投票箱。
在每一轮比试,台上的评审做出评判之后,还同时延请台下的观众,自愿参加评审,给出他们的意见和评判。
若评审和评比结果与台下观众一致,才算获胜,如果存在分歧,则需要评审和书院丶州学三方,分别向观评的观众们释义讲解,直到两方意见达成一致。
这些都是王景禹当初向张山长提出的设想,请他一定要坚持争取。
如今投票箱是顺利的设置上了,但具体会是个什么投法,乃至更重要的,百姓们是否愿意参与进来这样一场评比当中,皆尚不可知。
这戏台足够大,除了居中做着的几位评审。
书院和州学的老师等人,也可以在各占了一侧,设置了座位,在每一轮比试内容和比试形式公布之后,当场于台前研讨研判己方的应对,决定选派的参试人选等。
这才轮到学子上场。
因此,这教习位相当于比试双方的决策队,其应对直接关系到了每一场比试的胜败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在崔瀚代表知州大人简单陈词后,几位评审和延请的大儒首先入座。
为表公平,所请的评审皆是非太康州州衙的幕职官,以及不曾在书院和州学执教过的名士。
由转运司派下来一名学政官和一名监查官,还有近日游学至太康州本地的儒士,一位在太康州致仕的前礼部推官,两位由书院和州学共同推举的本地教化之名极盛的名师。
王景禹看着其中一位,显然也十分意外。
他完全没想到的是,孟时闻孟教谕竟然被请了过来!
在之后,州学的谷明坤带着州学八大教授,齐齐登场,在州学一侧落座。
因为这些人要么声名在外,要么宦海经历颇丰,到了台上,与几位评审初见,有不少都是旧识,免不了一番简短寒暄。
台下平阳城百姓们看的眼花缭乱。
不愧是州学,这教授阵容,当真强大!
接着又一是一阵锣鼓喧天,雎阳书院一方的教席成员上场。
幕帘一掀,从台后先是走出一位长须老者,又是一位四五十岁的学者,再然后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年轻人,再然后……
台下观众伸长了脖子往帘后看,但是幕帘一动不再动。
而那先前出来的二老一少,已经坦然的坐在雎阳书院的座位上。
就这三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