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这里,朱棣愈发专注地看向高空巨幕。
与此同时,在其余诸多朝代位面,还有不少皇帝心中有着与朱棣类似的念头。
【《战争论》的作者克劳塞维茨,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家和将军。】
【12岁参军,13岁走上战场,之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,后来成为柏林军官学校校长,并晋升为将军。】
【他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:莱茵战役、奥斯塔德会战、1812年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。】
【后来在担任军官学校校长的12年中,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,并运用辩证法,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思想,写成了《战争论》一书。】
【这本书被称作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”他也因此被许多人称作“西方兵圣”。】
“年少从军,历经多次大战,此人的战争经验倒是不少。”
“如此看来,此人所写的《战争论》,并不是纸上谈兵之书。”
看完克劳塞维茨的履历,历朝历代众多名将对《战争论》更加认可与重视。
尤其是那些想要打造热武器军队的皇帝们,更是对《战争论》充满了期待。
一位有着丰富热武器战争经验的名将,所写的兵书,对他们这些严重缺乏,甚至可以说没有热武器战争经验的人来说,简直就是难得的至宝。
【不同的时代背景,就注定两者会有许多差异。】
【首先是:战争目的。】
【《战争论》明确提出,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政治,战争是政治的手段和实现政治目的得一个,强有力的途径。】
【而《孙子兵法》则认为,战争是非必要手段,甚至是万不得已,才需要采用的。】
【孙子说:“明主虑之,良将惰之,非利不动,非得不用,非危不战。”非到万不得已,都不能发动战争,战争从来都不是首选。】
【而克劳塞维茨则把战争和政治进行了关联,并阐述了战的必要性和关键作用。】
【克劳塞维茨说:“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,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,是政治交往的继续,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。”】
【但《孙子兵法》并没有把战争和政治目的,或者国家意志进行关联,孙子并不主张“进攻型战争”战争只是必要时的防御手段。】
【从这点来讲,我认为,坚持慎战思想的《孙子兵法》,要比为了政治目的,可以不择手段,主动发动战争的《战争论》,更具有人性的光辉。】
看着后世之人最后这第一句对比结论,历朝历代不少爱好和平的人微微点头。
他们觉得,战争实在是太过于血腥残酷了。
故而,《战争论》推崇的“为了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主动发动战争”的思想,他们极为不认同。
基于此,他们认同倡导慎战思想的《孙子兵法》,要比《战争论》更胜一筹。
当然,并非所有的古人都会这样想。
大汉武帝位面。
刘彻聚精会神地看着高空巨幕,他对《战争论》中的这些说法颇为认同。
尤其是“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政治,战争是政治的手段和实现政治目的得一个强有力途径”这样的观点,更是深得他心。
慎战思想,并不符合他的性格。
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,他可以不择手段发起战争。
事实上,不仅是刘彻如此想,在另外诸多朝代位面,还有不少古人与刘彻有着类似的想法。
当然。,归根结底,各人有各人的立场与喜好,从而有不同的观点,这无关乎两部兵法谁好谁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