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其次,在战略思想上。】
【孙子的军事思想以谋略为主,以尽量减少伤亡,来争取全面胜利。】
【在战略选择上,孙子提出了: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最好是用谋虑挫败敌人,不战而胜是最好的。】
【而《战争论》中,克劳塞维茨的指导思想就是“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”。】
【克劳塞维茨说:“在战争中手段只有一种,那就是战斗”,“用流血的方式解决危机,即消灭敌人军队,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”。】
大明成祖位面。
朱高炽看到这里,眉头皱起。
作为仁厚之人,他对眼前巨幕中《战争论》的观点很不认同,觉得太过于残暴了。
“这个番邦之人,杀性太重了,完全不懂得仁义之道。”朱高炽忍不住开口批评道。
闻言,朱棣嗤笑一声,略带嘲讽地扫了自己的胖儿子一眼。
“战场之上,谁会跟你讲仁义?心慈手软的人,可没办法在战场上活下来。”朱棣淡淡地说道。
自己这个大儿子,虽然治国理政是一把好手,但对战争之事,想得却是太简单了。
不过,朱棣虽然觉得《战争论》中“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”这一观点并没什么错。
但从境界上来说,很显然,还是《孙子兵法》的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更高一筹。
并且,杀人一千自损八百,能不战而胜,对自己一方来说,也是损失最小的做法。
【而《孙子兵法》中说:“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。”】
【意思是说,用兵的原则,让敌国完好无损地降伏是上策,而受到残缺之后再降伏,是次一等的。】
【让敌国的全军士兵,完全降伏是上策,用武力击垮敌国的全军士兵,是次一等的。】
【可以看出,孙子认为,消灭敌人并不是最好的,而在减少双方伤亡的情况下分出胜负,才是最好的。】
历朝历代不少古人看着高空巨幕,微微点头。
作为信奉“仁义之道”的他们而言,还是更能接受《孙子兵法》这样相对平和的思想。
当然,并非所有的古人都是如此想法。
战国位面,长平。
白起漠然摇头:“只有死去的敌人,才是好敌人!”
“战争一旦开始,当然要全力消灭敌人,尽量减少伤亡这种说法,简直是无稽之谈!”
白起看着前方正在坑杀赵国士兵的秦国士兵,心中闪过这些想法。
【再次,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。】
【《孙子兵法》全篇不过六千余字,更侧重于战略方向的思考。】
【它本身并没有提到很多,有关于军队,应该如何部署的问题,更没有去讨论,如何部署军队这样的细节。】
【更别提如何将这些琐碎的细节,用于战争中去进行作战了。】
【它的文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,如果想要读懂其中内容的话,那么必须要反复阅读。】
【相比之下,《战争论》就比较严谨具体,作者将自己的意思进行了完整陈述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