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厌憎的甩开使女不断捏揉的手。
「不可能。你……你就吹吧!」
王景禹也不在意:「信不信由你。」便不再理他。
郭文星气鼓鼓的看着王景禹,那个农家小子摆明了不想再同自己多说,他也拉不下脸再去纠缠。
王景禹三人饮了会茶,待大车来了接上三人,临行前将雇车钱抛给笑容可拘的刘管事,便嘱咐赶车人头也不回的走了。
第一日开考时,到场的学子还有近三十名。
到了第二日就有五六个直接放弃了继续参考。更兼经过段岭昨日连夜审卷,又落了几人不得再入第二场。
所以,今天参加第二场县试的,只馀二十人。
第44章
王景禹李念仁等进了夫子院按指示坐好,县衙公人便举牌公布了第二日考题:对大义两首,算术题五道。
对大义是经义的一种,就是由考官从儒家经典中抽出一句或几句话作为题目,学子们据题意丶按程式阐发经文义理,敷演成一篇论说文。
王景禹展题阅题,先大致浏览了一遍五道算术题。
这种县丶州级的童生试,一般都对算术比较重视,毕竟这两级考试所选出的学子,多数都走不到更高一步的做官,他们面对的时常都是些下层琐务,因此算术是需要俱备的一项十分必要的技能。
题一至题五,分别是韩信点兵丶百钱买百鸡丶百羊问题这一类较常见基础的题目,王景禹用现代的剩馀定理丶简单的函数公式,很容易就可以计算出来。
接下来是经义题,王景禹取出草稿,暂时搁了笔审题。
首题:试《论语》,对大义,限三百字以上成。
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
程子注曰:「习,重习也。时复思绎,浃洽于中,则说也。」
次题:试《礼记》,对大义,限三百字以上成。
「夫礼者,自卑而尊人。虽负贩者,必有尊也,而况富贵乎?富贵而知好礼,则不骄不淫;贫贱而知好礼,则志不慑。」
王景禹思量着,第一题论语的出题,即为论语学而篇开篇语。
初看起来,论述这段经义的要求并不高,毕竟只要是从了学的学子,哪怕几岁幼童,也都能熟练的背出这开篇首句,也能知晓其大致的含义。
然,也因此会让人忽视了,何以此句可当得论语全书之首?
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的毕生经历,实乃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。
段岭出此题目,其实是一个谁都能答,却又可以高下立现的选题。
第二题则再次做了拔高,论及礼仪尊卑,这就更考验学子们晓经义的程度了。
经义是比较基础的时文题目之一,老村正早年读书时,亦曾识习过,因此也是教了李念仁和王景禹二人的。
一开始经义并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技巧,直到后来经义作为科考的重要科目之一,慢慢演变为了具有固定写作程式的文体。一篇程式全备的经义,要分为冒子丶原题丶大讲丶余意四大部分,其中冒子还要分破题丶接题丶小讲和入题,后世的八股文,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生的。
若论这种严格的作文程式,老村正是不擅长的,必然没有郭秀才私塾所授的完备。
不过,关于经义作文程式问题,大景朝文人士大夫一直争议不断,认为这种固化的模式,使得所作文章皆是为了程式而生拼硬凑,众学子拘于程式,专事穿凿,失了通经晓义的本意。
因此,一部分人极力提倡复大义,即经义初期,无固定程式要求的经义。
段岭所出经义题,要求对大义,显然他也是提倡复经义本意的一派。
而这,对王景禹和李念仁来说,即是益处了。
王景禹提笔在草纸上,先做第一题,作题目:《学道之乐,君子之德》。
「孔子之言,言简而意深。首言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此言道出学道之乐。习者,如鸟学飞,数数反覆。人之为学,当日复日,时复时,年复年,反覆不已,老而无倦。
(。)
:||